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研究院专题工作坊系列】因岩结构:云冈石窟第六窟专题座谈会在大同召开
创建时间:2024.03.29

from clipboard

由云冈研究院、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主办的“云冈研究院专题工作坊系列——因岩结构:云冈第六窟专题座谈会”,于2024年3月28日在大同云冈美高大酒店顺利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0余位知名学者受邀参加了会议。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院长杭侃,党委委员、副院长闫丁,党委委员、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主任卢继文出席会议。会议由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建国主持。

from clipboard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致开幕辞,他向长期以来投身于石窟寺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致敬。指出本次座谈会依托云冈第六窟搭架维护期间向科研人员实行预约开放制度的难得机遇,邀请专家学者们登上脚手架,从全新的视角深入观察云冈第六窟,并通过专家座谈的形式,为石窟寺研究搭建一个分享成果、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加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推动云冈学研究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更大的贡献。

from clipboard

会议第一场的主题为“石窟的营建”,主持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本场报告由来自河北省博物院的刘建华研究员首先发言,题目为《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考古二三事》。云冈第六窟为代表的仿木结构中心塔柱窟是“云冈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县万佛堂石窟则是这一窟形向东传播的代表性遗存。该石窟群曾被后代大规模改凿,刘建华研究员通过将窟顶残存的原始边界投影到地面上的方法,推测复原了石窟始凿时的形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万佛堂石窟年代和风格来源的基本认识。她认为,万佛堂石窟的中心柱窟、三壁三龛窟、汉服改制前的旧式造像样式与窟顶莲花纹装饰等内容与云冈二期洞窟有着密切关联。

from clipboard

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丁得天副研究员,题目为《云冈第六窟与泾川王母宫石窟的营建》。泾川王母宫石窟被称为“云冈第六窟的翻版”,是云冈仿木构中心塔柱窟向西产生影响的直观表现。丁副研究员介绍了王母宫石窟的概况,并对云冈第六窟与泾川王母宫石窟在窟形、布局及造像题材等内容上的相似性进行对比,又对北魏大长秋卿抱嶷作为开窟者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泾川王母宫石窟明确受到“云冈模式”传播的影响,并提示学者们关注同样位于陇东的楼底村1号窟、田园子石窟等中小型石窟遗迹。

from clipboard

会议第二场的主题为“石窟的营造思想”,由北京大学韦正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李静杰教授,题目为《云冈二期洞窟与法华经》。他指出云冈二期石窟中交脚菩萨与坐佛像的上下组合表达了《法华经》中释迦牟尼说法、听者上升兜率天的场景,源于《见宝塔品》的二佛并坐图像加入组合时更凸显了这一内涵。李静杰教授还认为,《法华经》对授记思想的强调在云冈二期流行的定光佛授记图像中得到充分表达,这一图像与阿育王施土缘的结合也说明在《法华经》宣扬人人皆有佛性的背景下信众们对成佛的期望。

from clipboard

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陈悦新教授,她以《云冈石窟第六窟佛衣样式》为题,首先介绍了研究中对佛衣样式名称的拟定,随后结合实地考察,指出云冈第六窟造像的佛衣存在多种样式,立佛衣摆可见二层、三层者,佛像右手袖口处或露出中衣一角,或不见相关表达,并以此和其它石窟的造像进行对比,探讨了背后的原因。

from clipboard

会议第三场的主题为“石窟的造像”,主持人为河北省博物院刘建华研究员。济南大学肖建军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云冈龙门维摩变与北魏的佛教和社会》的报告,详细梳理了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维摩诘图像的演变规律,并结合南北朝时期义学与禅观并重的佛教信仰与实践情况分析了这种演变背后的原因。

from clipboard

随后发言的广州美术学院邹清泉教授同样关注维摩变图像,他注意到这一题材的图像在敦煌石窟中出现的位置随时代发生改变,因此以《空间之变与意义转换:云冈第六窟维摩像新考》为题,从敦煌石窟维摩变图像的空间分布入手,详细分析了这一题材的演变规律,并指出平城时代后期云冈石窟创造的坐榻维摩像经过龙门、莫高窟的继承与发展,最终演绎为成熟的坐榻维摩图像系统。此外,通过实地考察云冈第六窟,邹清泉教授提出该窟可能是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为其追福而造。

from clipboard

会议第四场的主题为“石窟的题材”,由清华大学李静杰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的是日本筑波大学八木春生教授,他的题目是《云冈石窟第一、二期诸窟中佛弟子像表现的变迁——以第六窟中心》。八木教授将云冈石窟中所见的佛弟子像分为五组:十大弟子或佛传中出现的佛弟子像、实际存在的佛弟子像、故事或因缘图中的佛弟子像、肩膀喷出火焰的佛弟子像、在如来身边赞仰的佛弟子像,并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云冈一、二期洞窟中佛弟子像的类别。

from clipboard

第二位发言的是东南大学于向东教授,他同样将目光投向弟子像。不同于八木教授的是,于教授重点关注出现于云冈二期窟龛中,处于佛像两侧胁侍位置的弟子像。他以《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胁侍弟子像》为题,根据弟子像的造型、与主尊的组合、出现的位置将其分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发展期三个阶段,并剖析了云冈第六窟胁侍弟子的特殊性以及对龙门石窟的影响,认为一老一少二弟子像的出现与昙曜所译的《付法藏因缘传》相关。

from clipboard

讨论环节中,学者们就云冈石窟与义县万佛堂、龙门石窟的关系,中心柱窟与法华思想以及净土思想的关联,佛衣和窟龛样式、维摩图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构成的一铺五身像组合的渊源和传播路线,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与佛教经典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from clipboard

最后,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进行总结发言,高度赞扬了本次座谈会的交流成果。杭院长指出,新材料往往催生学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因此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我院将争取利用现有条件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创造参观考察的机会。在云冈学建设发展的当下,我院希望能够凝聚各地区、各单位的科研力量,推动国内外学者共同合作,对“云冈模式”的对外传播、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等问题展开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from clipboard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