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云冈石窟编年史
太武帝时代纪事

424年甲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元年⒏)

世祖初即位,①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②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④(《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唐初法琳《辩正论》卷3:“魏世祖太武皇帝,讳焘,气盖当时,威振天下,匣牍四海,牢笼万邦。回向一乘,归依三宝。复伽蓝之胜地,创招提之净宫,仍于邺城造宗正寺。后因崔皓始沦正法。”

②太武帝初有沙门法叡,见《魏书》卷46《许彦传》:“许彦,字道谟,小字嘉屯,高阳新城人也。祖茂,慕容氏高阳太守。彦少孤贫,好读书,后从沙门法叡受《易》。世祖初,被征,以卜筮频验,遂在左右,参与谋议。”后有惠始,见卷114《释老志》:“世祖初平赫连昌,得沙门惠始,……世祖甚重之,每加礼敬。”

③行佛之俗,源自西域、印度。东晋法显《佛国记》录有二例:其一,“到于阗,……法显等欲观行像,停三月日。其国中有四大僧伽蓝,不数小者。从四月一日,城里便扫洒道路,庄严巷陌。其城门上,张大帏幕,事事严饰,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瞿摩帝僧是大乘学,王所敬重,最先行像。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作诸天侍从,皆以金银雕莹,悬于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着新衣,徒跣持花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花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花,纷纷而下。如是庄严供具,车车各异。一僧伽蓝,则一日行像。自月一日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讫。”于阗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其二,“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巴连弗邑是阿育王所治城,城中王宫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墙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今故现在。……凡诸中国,唯此国城邑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日行像,作四轮车,缚竹作五层;有承攎椻戟高二丈许,其状如塔,以白氎缠上,然后彩画作诸天形像,以金银琉璃庄挍其上,悬缯幡盖;四边作龛,皆有坐佛,菩萨立侍。可有二十车,车车庄严各异。当此日,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乐,华香供养。婆罗门子来请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内再宿,通夜然灯,伎乐供养。国国皆尔。”摩竭提国,乃中印度国,王舍城所在;建卯,即农历二月。按:行像之俗,当为纪念释迦诞生,摩竭提在二月八日,于阗、北魏在四月八日,后代竟成公案(见本书1156年注)。

④鲜花礼佛,古印度盛行。北魏行像散花,乃西域旧式,俗成盖久。而此时南朝,亦有四月八日请佛之俗。《宋书》卷93《隐逸传》:“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老》、《易》,……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

初,嵩山道士寇谦之,讚之弟也,①修张道陵之术,自言尝遇老子,降命谦之继道陵为天师,②授以辟谷轻身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又遇神人李谱文,云老子之玄孙,授以《录图真经》六十余卷,使之辅佐北方太平真君;③出天宫静轮之法,其中数篇,李君之手笔也。谦之奉其书献于魏主。朝野多未之信,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曰:“臣闻圣王受命,必有天应,《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岂可以世俗常虑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帝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弟子在山中者,以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起天师道场于平城之东南,重坛五层;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④每月设厨会数千人。⑤(《通鉴》卷119)⑥

①寇讚,字奉国,上谷人,因乱徙冯翊万年,《魏书》有传。寇谦之(365~448),字辅真,创立新天师道。《通鉴》卷119司马光曰:“老、庄之书,大指欲同生死,轻去就。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是以刘歆《七略》述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寇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

②天师道(五斗米道),自东汉张陵在蜀创兴,宗脉不绝。东晋大臣殷仲堪、郗愔及其弟昙,悉奉天师道。唐宋以后,江西贵溪龙虎山张氏的正一道犹为余续,历朝尊奉。

③《魏书》卷105《天象志三》记道武帝东征后燕之前,“慕容氏太史丞王先曰:当有真人起于燕代之间,大兵锵锵,其锋不可当。”《通鉴》卷119记北魏泰常八年(423),西秦王乞伏炽磐遣使朝贡,谓“谶云:恒代之北,当有真人。”可见寇氏赴京,事非偶然。另,《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载:“北狄乐皆马上之声,自汉后以为鼓吹,亦军中乐,马上奏之,故隶鼓吹署。后魏乐府初有《北歌》,亦曰《真人歌》,都代时,命宫人朝夕歌之。周、隋始与西凉乐杂奏。至唐存者五十三章,而名可解者六章而已。一曰《慕容可汗》,二曰《吐谷浑》,三曰《部落稽》,四曰《钜鹿公主》,五曰《白净王》,六曰《太子企喻》也。其余辞多可汗之称,盖燕、魏之际鲜卑歌也。”

④《广弘明集》卷8录北周释道安《二教论》云:“自于上代,爰至苻姚,皆呼众僧以为道士。至寇谦之,始窃道士之号,私易祭酒之名。”

⑤以上史料,《通鉴》列在上年崔浩归第之后,盖因《魏书》卷35《崔浩传》记太武即位前,浩已接受谦之说教,且为述事的完整。然寇谦之到平城献书,魏收《释老志》记作“始光初”。

⑥《隋书》卷35《经籍志四》:“后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谦之,自云尝遇真人成公兴,后遇太上老君,授谦之为天师,而又赐之《云中音诵科诫》二十卷。又使玉女授其服气导引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鲜丽。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其后又遇神人李谱,云是老君玄孙,授其图箓真经,劾召百神,六十余卷,及销鍊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太武始光之初,奉其书而献之。帝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祀嵩岳,迎致其余弟子,于代都东南起坛宇,给道士百二十余人,显扬其法,宣布天下。太武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为故事,刻天尊及诸仙之象,而供养焉。迁洛已后,置道场于南郊之傍,方二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

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哀孝不赴,皆有」建劝,为男女造」佛道像一区,供养」年疾,每过自然,子孙」昌□,所愿从心,眷属」大小,一切□□,」如是因缘,使」人后杨。……(《魏文朗佛道造像碑》,载199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①

①该碑,高132厘米,宽66~72厘米,厚30厘米。现藏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

插图:魏文朗佛道像石碑正面、背面线描图

后魏太武皇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为招提之号。①(《大宋僧史略》)②

①伽蓝,梵名,全称僧伽蓝摩,意译众园。本指修建僧舍的园地,后转为众僧所居佛寺的总称。招提,译曰四方,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遂为寺院的异称。然观唐宋之时,寺院、招提、兰若有所区别;后二者,司马光、胡三省谓为山野、私造之寺。唐《艺文类聚》卷76《内典上》录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诗》曰:“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挥霍梦幻顷,飘忽风电起。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敬拟灵鹫山,尚想祇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折)[析]妙理。”可见,招提确为山野之寺。又,《宋书》卷67《谢灵运传》录其《山居赋》:“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敬承圣诰,恭窥前经。山野昭旷,聚落羶腥。故大慈之弘誓,拯群物之沦倾。岂寓地而空言,必有贷以善成。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菴罗之芳园。虽綷容之缅邈,谓哀音之恒存。建招提于幽峰,冀振锡之息肩。……苦节之僧,明发怀抱。”其自注云:“鹿苑,说《四真谛》处。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菴罗园,说不思议处。今旁林艺园制苑,仿佛在昔,依然托想,虽綷容缅邈,哀音若存也。招提,谓僧不能常住者,可持作坐处也。所谓息肩。”

②《僧史》,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命释赞宁修撰。言北魏太武帝此事,不知何据。

425年乙丑(北魏始光二年,宋元嘉二年)

世祖始光二年正月甲寅夜,天东南有黑气,广一丈,长十丈。(《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三月……庚申,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秋九月,永安、安乐二殿成,丁卯,大飨以落之。(《魏书》卷4《世祖纪上》)

世祖始光二年十月,大雪数尺。(《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板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水经注》卷13《㶟水》)①

①《僧史》卷2《内道场》:“魏大武皇帝始光二年,立至神道场。”

426年丙寅(北魏始光三年,宋元嘉三年)

二月,起太学于城东,①祀孔子,以颜渊配。……十有一月戊寅,帝率轻骑二万袭赫连昌,②壬午,至其城下,③徙万余家而还。(《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魏书》卷84《儒林传》:“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太宗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后征卢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

②《魏书》卷114《释老志》:“世祖将讨赫连昌,太尉长孙嵩难之,世祖乃问幽征于谦之。谦之对曰:‘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③夏国都城统万,在今陕西靖边县西北,陕蒙交界的无定河北岸,俗名白城子。《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附屈孑子昌传》:“初,屈孑性奢,好治宫室。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屈孑,又作“屈丐”,即匈奴赫连勃勃。425年,勃勃死,子昌继位,两年后倾覆。北魏置为统万镇,又置夏州。迄隋唐五代,仍为北方军事重镇。北宋太宗诏隳其城。2003年国庆假日,我从西安北上,经延安,登统万城。四望百里,辽阔平沙,灌木衰草,惹人悲叹。城长方形,东北、西南向斜倾。分东、西两城,三合土夯就,坚硬如石,断壁残垣,城郭宛然。近年出土的兽面、莲花瓦当及陶片,与大同北魏遗物风格一致。

插图:统万城

427年丁卯(北魏始光四年,宋元嘉四年)

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六月……乙巳,车驾入城,虏昌群弟及其诸母、姊妹、妻妾、宫人万数,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可胜计,①擒昌尚书王买、薛超等及司马德宗将毛修之、秦雍人士数千人,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以昌宫人及生口、金银、珍玩、布帛班赉将士各有差。(《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413年,“改元为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之任。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又造百炼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复铸铜为大鼓,飞廉、翁仲、铜驼、龙兽之属,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按:蒸土筑城,是指将生石灰以水烧制,与粘土、细砂和合的夯筑之法。因烧石灰时白雾腾冲,古人遂谓“蒸土”。

世祖初平赫连昌,得沙门惠始,姓张。家本清河,闻罗什出新经,遂诣长安见之,观习经典。坐禅于白渠北,昼则入城听讲,夕则还处静坐。三辅有识多宗之。刘裕灭姚泓,留子义真镇长安,义真及僚佐皆敬重焉。义真之去长安也,赫连屈丐追败之,道俗少长咸见坑戮。惠始身被白刃,而体不伤。众大怪异,言于屈丐。屈丐大怒,召惠始于前,以所持宝剑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罪。统万平,惠始到京都,多所训导,时人莫测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礼敬。始自习禅,至于没世,称五十余年,未尝寝卧。或时跣行,虽履泥尘,初不污足,色愈鲜白,世号之曰白脚师。①太延中,临终于八角寺,(齐)[斋]洁端坐,僧徒满侧,凝泊而绝。停尸十余日,坐既不改,容色如一,举世神异之。遂瘗寺内。②至真君六年,制城内不得留瘗,乃葬于南郊之外。始死十年矣,开殡俨然,初不倾坏。送葬者六千余人,莫不感恸。中书监高允为其传,颂其德迹。惠始冢上,立石精舍,图其形像。经毁法时,犹自全立。(《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法苑珠林》卷6《舍宅部感应缘》引《冥报记·宋王胡》云:“长安道人足白,故时人谓为白足阿练也。甚为魏虏所敬,虏主事为师。”

②《高僧传》卷10《宋伪魏长安释昙始》:“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太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天下咸称白足和上。……晋末,朔方(凶)[匈]奴赫连勃勃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氏说焘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焘既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斫之,体无余异,唯剑所著处有痕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餧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衍失。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教。俄而焘卒,孙濬袭位,方大弘佛法,盛迄于今。始后不知所终。”按:始光三年冬十一月,太武初伐赫连昌,攻统万城不下,遂分兵四掠,徙其民万余家而归。中途徙民多死,明年春正月至平城,存者十才六七。惠始因“潜遁山泽,修头陀之行”,大约在这次徙民之中。惠始居平城十年,死于太延二年(436)。作为直接受教于鸠摩罗什,感受姚兴后秦长安译经盛事的高德禅僧,对代都佛教发展有显著影响。关于惠始在真君年间之事,南朝慧皎道听途说,语出无凭。

428年戊辰(北魏神[鹿+加]元年⒉,宋元嘉五年)

世祖神[鹿+加]元年十月己酉,雨,雷电。(《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凉州石崖塑瑞像者,①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②据有凉土,三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终非云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眄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斲窟,安设尊仪。③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中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初无宁舍。遥见便行,近瞩便止,视其颜面,如行之状。或有罗土坌地,观其行不,人纔远之,即便蹈地,足迹纳纳,来往不住。如此现相,经今百余年。彼人说之如此。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2《元凉河西王南崖素像缘》)

①凉州石窟,今名天梯山石窟,在甘肃武威市南50公里的张义堡黄羊水库东北侧,红砂岩,石质疏松,风化如末状。现存早期的北凉壁画,系经变胡像,印度风格浓郁,1959年移迁甘肃省博物馆。

②沮渠蒙逊,临松卢水(今张掖市南)匈奴人。东晋隆安元年(397),凉州牧段业署为张掖太守;北魏天兴四年(401),起兵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北魏永兴四年(412),克姑臧(今武威)而居,称河西王,改元玄始。凉州石窟建设在此后(412~429),姑系此年。

③《法苑珠林》卷13《观佛部感应缘》:“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寺,素所敬重。”

④《广弘明集》卷15《佛德篇》:“凉州南百里崖中泥塑行像者,昔沮渠蒙逊王有凉土,专弘福事,于此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人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无时暂舍。遥见便行,人至便止。观其面貌,如行之状。有罗土于地者,后看足迹纳纳。今见如此。”《释迦方志》卷下《通局篇》:“凉州南洪崖窟,沮渠蒙逊所造,碑寺见存。有塑圣僧常自行道,人来便止,人去寻行。故其傍侧足迹纳衲尔。斯徒众矣,不可具云。”按:“塑”,大正藏本作“素”。

429年己巳(北魏神[鹿+加]二年,宋元嘉六年)

六月,甘露降于平城宫。(《魏书》卷112《灵征志下》)

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①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父屈,仕慕容暐,为殿中郎将。苻坚灭暐,屈友人公孙眷之妹没入符氏宫,出赐刘库仁为妻。库仁贵宠之。同因随眷商贩,见太祖有济世之才,遂留奉侍。……世祖即位,进爵高阳公,拜光禄勋。寻除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及在冀州,年老,颇殖财货,大兴寺塔,为百姓所苦。神[鹿+加]二年卒。(《魏书》卷30《安同传》)

①按: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东汉末游方中夏,为中华翻译佛经第一大师。梁慧皎《高僧传》述其死事荒诞不经,然云:“高既王种,西域宾旅皆呼为安侯,至今犹为号焉。”安同祖籍安息,商贩世家,托祖世高,不可实信;但于佛教,自然精通。

【发愿文】胜光二年己巳春正月朔日,①中书舍人施文为合家平安,造像一区。②(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4《中书舍人施文造佛坐像》)

①胜光,是大夏国赫连定据平凉时的年号。平凉,郡名,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

②该铜鎏金坐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风格与后赵建武四年(338)铜像多有类似之处,只是方座台变为四足方座,方座上旁卧二狮子,也属健陀罗佛像常见构图。

插图:中书舍人施文造铜鎏金坐佛像

430年庚午(北魏神[鹿+加]三年,宋元嘉七年)

世祖神[鹿+加]三年三月,有白龙二见于京师家人井中。(《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十有一月乙酉,车驾至平凉。先是,赫连定将数万人东御于鄜城,留其弟上谷公社于、广阳公度洛孤城守。……十有二月丁卯,定弟社于、度洛孤面缚出降,平凉平,收其珍宝。定长安、临晋、武功守将皆奔走,关中平。①(《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417年,刘裕破长安,灭后秦;明年,赫连勃勃入长安,关中名僧四散。426年,北魏围统万,奚斤入长安;越明年(428),赫连定在平凉称大夏王,夏军复取长安。430年,太武帝平关陇,平凉民、长安民被俘徙平城。关陇佛教兴盛之地,对北魏代都的影响不可忽视。

宋周宗者,广陵肥如人也。元嘉七年,随到彦之北伐。王师失利,与同邑六人逃窜间行。于彭城北,遇一空寺,无有僧徒。中有形像,以水晶为相,因共窃取,出村贸食。①(《法苑珠林》卷79《引证部感应缘》引萧齐王琰《冥祥记》)②

①同书同卷记:“宋沙门道志者,北多宝僧也。尝僧令知殿塔,自窃帐盖等宝饰,所取甚众。后遂偷像眉间相珠。既而,开穿垣壁,若外盗者,故僧众不能觉也。积旬余而得病,……(伤)[疮]痍遍体,……具为忏悔:昔偷像相珠有二枚,一枚已属妪人,不可复得;一以质钱,在陈照家,今可赎取。”

②《法苑珠林》卷17《观音部感应缘》引《冥祥记》:“宋琰,稚年在交址。彼土有贤法师者,道德僧也。见授五戒,以观世音金像一躯见与供养,形制异今,又非甚古,类元嘉中作,镕镌殊工,似有真好。琰奉以还都。时年在龆龀,与二弟常尽勤至,专精不倦。后治改弊庐,无屋安设,寄京师南涧寺中。于时百姓竞铸钱,亦有盗毁金像以充铸者。时像在寺,已经数月。琰昼寝,梦见立于座隅,意甚异之。时日已暮,即驰迎还。其夕,南涧十余躯像悉遇盗亡。其后久之,像于矄暮间放光,显照三尺许地,金辉秀起,焕然夺目。”按:宋琰,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以为“宋居士王琰”,恐误。

431年辛未(北魏神[鹿+加]四年,宋元嘉八年)

四年三月,有大流星东南行,光烛地,长六七丈,食顷乃灭,后有声。(《魏书》卷105《天象志三》)

秋七月巳酉,行幸河西,起承华宫。……九月……癸亥,诏兼太常李顺持节拜河西王沮渠蒙逊为假节、加侍中、都督凉州及西域羌戎诸军事、行征西大将军、太傅、凉州牧、凉王。壬申,诏曰:“顷逆命纵逸,方夏未宁,戎车屡驾,不遑休息。今二寇摧殄,士马无为,方将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理废职,举逸民,拔起幽穷,延登儁乂,昧旦思求,想遇师辅,虽殷宗之梦板筑,罔以加也。访诸有司,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儁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用。……如玄之比,隐迹衡门、不耀名誉者,尽敕州郡以礼发遣。”遂征玄等及州郡所遣,至者数百人,皆差次叙用。①(《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      此,平城文坛灿然多士。

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鹿+加]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①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水经注》卷13《㶟水》)②

①柏梁,汉武帝所筑台,以居神君,在长安未央宫。《史记》卷30《平准书》曰:“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按:今大同御河东岸的古城村南,一座夯土台突兀而立,村民称为“二猴疙瘩”,盖北魏静轮宫遗址。

②《大宋僧史略》卷2《生日道场附》:“生日为节名,自唐玄宗始也。魏太武帝始光二年立道场,至神麚四年,敕州镇悉立道场,庆帝生日。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也,神麚中是臣下奉祝帝寿之始也。自尔以来,臣下吉祝必营斋转经,谓之生辰节道场。于今盛行焉。”

插图:大同御河东“二猴疙瘩”

432年壬申(北魏延和元年,宋元嘉九年)

三月,……魏方士祁纤奏改代为万年,①以代尹为万年尹,代令为万年令。崔浩曰:“昔太祖应天受命,兼称代、魏,以法殷商。国家积德,当享年万亿,不待假名以为益也。纤之所闻,皆非正义,宜复旧号。”魏主从之。②(《通鉴》卷122)

①太武帝崇信道士,《魏书》卷114《释老志》云:“时有京兆人韦文秀,隐于嵩高,征诣京师。世祖曾问方士金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对曰:‘神道幽昧,变化难测,可以暗遇,难以豫期。臣昔者受教于先师,曾闻其事,未之为也。’世祖以文秀关右豪族,风操温雅,言对有方,遣与尚书崔赜诣王屋山合丹,竟不能就。时方士至者前后数人。河东祁纤,好相人。世祖贤之,拜纤上大夫。”

②《魏书》卷113《官氏志》:“延和元年三月,改代尹为万年尹,代令为万年令。后复。”按:此言“后复”与崔浩所谓“宜复旧号”,表明事已施行。恭宗幼年字曰“万年”,即是一证。然而,崔浩谏复后,孝文帝时“万年”之称依然,见卷110《食货志》:“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禄,……所调各随其土所出。……司州万年、雁门、上谷、灵丘、广宁、平凉郡,……皆以麻布充税。”据此,王仲荦《北魏〈延昌地形志〉北边州镇考证》(见《北周地理志》)说:延和元年(432)至太和十一年(487)间,代都号曰万年;“代郡”,皆指“东代郡”,即今河北蔚县代王城。我觉得,“万年”的再次复称,应在真君十一年(450)诛崔浩以后。

世祖延和元年六月甲戌,京师水溢,坏民庐舍数百家。(《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秋七月……筑东宫。(《魏书》卷4《世祖纪上》)

先是,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有罽宾沙门昙摩谶,①习诸经论。于姑臧,与沙门智嵩等,译《涅槃》诸经十余部。②又晓术数、禁咒,历言他国安危,多所中验。蒙逊每以国事谘之。神[鹿+加]中,帝命蒙逊送谶诣京师,惜而不遣。既而,惧魏威责,遂使人杀谶。谶死之日,③谓门徒曰:“今时将有客来,可早食以待之。”食讫而走使至。时人谓之知命。④智嵩亦爽悟,笃志经籍。后乃以新出经论,于凉土教授。辩论幽旨,著《涅槃义记》。戒行峻整,门人齐肃。知凉州将有兵役,与门徒数人,欲往胡地。道路饥馑,绝粮积日,弟子求得禽兽肉,请嵩强食。嵩以戒自誓,遂饿死于酒泉之西山。弟子积薪焚其尸,骸骨灰烬,唯舌独全,色状不变。时人以为诵说功报。(《魏书》卷114《释老志》)⑤

①后秦释道朗《大般涅槃经序》:“天竺沙门昙无谶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先至敦煌,停止数载。大沮渠河西王者,……开定西夏,斯经与谶自远而至。”

②《高僧传》卷2《晋河西昙无谶》:“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自称为王,闻谶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请出经本,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值其宣出经藏,深相推重,转易梵文,嵩公笔受。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嵩、朗等更请广出诸经,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余万言。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还外国究寻。值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421)也。”姜亮夫《莫高窟年表》曰:“中国译经,自道安之后大盛,道安所出,多一切有部;罗什所出,注重《般若》、《三论》;昙无谶在凉州所出,多以《涅槃》为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谶所译经均属大乘。而《涅槃经》阐佛性学,开中国佛理之一派,盛行于南朝、北朝。

③昙无谶之死,《通鉴》卷122系于是年。其文曰:“初,罽宾沙门昙无谶,自云能使鬼治病,且有秘术。凉王蒙逊甚重之,谓之‘圣人’,诸女及子妇皆往受术。魏主闻之,使李顺往征之。蒙逊留不遣,仍杀之。魏主由是怨凉。”敦煌遗书P3126卷子《冥报记》中云:“沮渠蒙逊时,有沙门昙摩谶者,博达多识,为逊之所信重。魏帝遣李(慎)[顺]拜逊为凉王,仍求昙摩谶。蒙逊恡而不与,昙摩谶意欲入魏,屡从蒙逊请行,蒙逊怒而杀之。”

④《魏书》卷99《沮渠蒙逊传附子牧犍传》:“始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陀林私通。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世祖闻诸行人,言昙无谶之术,乃召昙无谶。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讯杀之。”

⑤《隋书》卷35《经籍志四》:“鸠摩罗什才德最优,其所译则《维摩》、《法华》、《成实论》等诸经,及昙无懺所译《金光明》,昙摩罗懺所译《泥洹》等经,并为大乘之学。而什又译《十诵律》,天竺沙门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及《四(方)[分]律》,兜佉勒沙门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昙摩耶舍译《阿毗昙论》,并为小乘之学。其余经论,不可胜记。自是佛法流通,极于四海矣。”按:昙无懺、昙摩罗懺,俱系一人,即北凉昙无谶。

434年甲戌(北魏延和三年,宋元嘉十一年)

春小旱,东作不茂。(《魏书》卷4《世祖纪上》)

秋七月辛巳,东宫成,备置屯卫,三分西宫之一。①(《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北魏平城东宫,从此专为皇太子所居。即《南齐书》卷57《魏虏传》所述:“伪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屋。”

435年乙亥(北魏太延元年,宋元嘉十二年)

二月庚子,蠕蠕、焉耆、①车师诸国各遣使朝献。诏长安及平凉民徙在京师,②其孤老不能自存者,听还乡里。……夏五月……遣使者二十辈使西域。③……六月……丙午,高丽、鄯善国并遣使朝献。④戊申,诏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五将率骑四万东伐文通。秋七月,……己卯,丕等至于和龙,徙男女六千口而还。八月……粟特国遣使朝献。⑤(《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北史》卷97《西域传》:“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毕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矟。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翦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也。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按:北魏代京(平城)往焉耆10200里,竟与至龟兹10280里相当,又与至鄯善7600里悬殊,反映出当时出西域的线路问题。《西域传》讲:凉州既平,鄯善国畏惧,“乃断塞行路。西域贡献,历年不入。后平鄯善,行人复通。”可见,当时北魏出西域必经鄯善,以避开被柔然控制的高昌(今吐鲁番)、伊吾(今哈密)地区,而从鄯善沿河谷绕往龟兹、焉耆,进入北道。

②平凉,郡名,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北;北魏平凉郡,在今县西南。长安民、平凉民被徙代都,约在430年平关中之后。

③《北史》卷97《西域传》:“道武初,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既而西戎之贡不至,有司奏依汉氏故事,请通西域,可以振威德于荒外,又可致奇货于天府。帝曰:‘汉氏不保境安人,乃远开西域,使海内虚耗,何利之有?今若通之,前弊复加百姓矣。’遂不从。历明元世,竟不招纳。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陁、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始遣使来献。太武以西域汉世虽通,有求则卑辞而来,无欲则骄慢王命,此其自知绝远,大兵不可至故也。若报使往来,终无所益,欲不遣使。有司奏:‘九国不惮遐险,远贡方物,当与其进,安可豫抑后来?’乃从之。于是始遣行人王恩生、许纲等西使。恩生出流沙,为蠕蠕所执,竟不果达。”

④《魏书》卷102《西域传》:“鄯善国,都扜泥城,古楼兰国也。去代七千六百里。所都城方一里。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至太延初,始遣使来献。四年,遣其弟素延耆入侍。”按:唐撰《北史》,多抄《魏书》;至宋代而魏收《西域传》亡失,反以《北史》补足。然而,笔者核对两传之文,《魏书》往往较《北史》更为完整、准确。所以,本书引录该传,首选《北史》;《北史》有所脱误,则选用《魏书》。

⑤粟特,即粟弋,中亚细亚古国。居阿姆河、锡尔河之间,主要经营农牧业,属伊朗语族。《北史》卷97《西域传》:“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魏克姑臧,悉见虏。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文成,《魏书》卷102《西域传》作“高祖”。按文成、献文、孝文本纪中,俱有粟特朝贡的记载,宣武本纪始无。两书相校,盖均有脱误。事实上,粟特俘虏被赎,应在文成帝时;粟特绝使,在孝文帝之后。

世祖太延元年七月庚辰,大陨霜,杀草木。(《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太延元年,立庙于恒岳、华岳、嵩岳上,①各置侍祀九十人,岁时祈祷水旱。(《魏书》卷108《礼志一》)②

①恒岳庙,《乾隆大同府志》卷15《祠祀》:浑源州“北岳庙,在州南二十里恒山上。庙创自元魏太延元年,景明元年灾。唐武德间复建,唐末圯。金复建,天会、大定间重修。……”嵩岳,在河南登封县北。《中岳嵩高灵庙碑》,见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殷宪《从嵩高灵庙碑阴文字所见创立时间、书丹人及其他》(载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艺谭》第三辑)一文考订:该碑北魏太延二年十二月立。碑阴文曰:“内者令、中常侍、羽真、征虏将军,领皇□大长秋,使持节、侍中、安南将军、启府、洛州刺史、扶风公尉迟初真,被诏洛、豫二州造立庙殿碑阙讫竟。洛州行职王吐久万书也﹖。……台遣画匠高盛﹖兴典二州,台遣石匠田平城典洛州,台遣材匠倪﹖万头典二州,州典作统、武烈将军侯莫陈受洛拔。”其中,由平城前往的画匠、石匠、材匠负责相关事宜,对于我们理解云冈石窟的开凿,颇有启发。

②是年,《通鉴》卷122载刘宋“丹样尹萧摹之上言:‘佛化被于中国,已历四代,形像塔寺,所在千数。自顷以来,情敬浮末,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竞为重,材竹铜彩,糜损无极;无关神祇,有累人事,不为之防,流遁未息。请自今欲铸铜像及造塔寺者,皆当列言,须报乃得为之。’诏从之。”胡三省注:“四代,汉、魏、晋、宋也。”足见当时南朝佛事之盛。

436年丙子(北魏太延二年,宋元嘉十三年)

世祖太延二年四月甲申,京师暴风,宫墙倒,杀数十人。(《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八月丁亥,遣使六辈使西域。①(《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北史》卷97《西域传》:“又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初,琬等受诏:便道之国,可往赴之。琬过九国,北行至乌孙国。其王得魏赐,拜受甚悦,谓琬等曰:‘传闻破洛那、者舌皆思魏德,欲称臣致贡,但患其路无由耳。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国,副其慕仰之诚。’琬于是自向破洛那,遣明使者舌。乌孙王为发导译,达二国,琬等宣诏慰赐之。已而琬、明东还,乌孙、破洛那之属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

统万平,惠始到京都,多所训导,时人莫测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礼敬。……太延中,临终于八角寺,(齐)[斋]洁端坐,僧徒满侧,凝泊而绝。停尸十余日,坐既不改,容色如一,举世神异之。遂瘗寺内。(《魏书》卷114《释老志》)

437年丁丑(北魏太延三年,宋元嘉十四年)

三月……癸巳,龟兹、①悦般、②焉耆、车师、粟特、疏勒、③乌孙、④渴槃陀、⑤鄯善诸国各遣使朝献。(《魏书》卷4《世祖纪上》)⑥

①《魏书》卷102《西域传》:“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八十里。其王姓白,即后凉吕光所立白震之后。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子床。所居城方五六里。其刑法,杀人者死,劫贼则断其一臂,并刖一足。税赋准地征租,无田者则税银钱。风俗、婚姻、丧葬、物产与焉耆略同,唯气候少温为异。又出细毡,饶铜、铁、铅、麖皮、氍毹、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良马、犎牛等。东有轮台,即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所屠者。……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入官。土多孔雀,群飞山谷间,人取养而食之,孳乳如鸡鹜,其王家恒有千余只云。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如[饣+弟]餬,甚臭。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

②《魏书》卷102《西域传》:“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其风俗、言语与高车同,而其人清洁于胡。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其国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燋熔,流地数十里乃凝坚,人取为药,即石流黄也。与蠕蠕结好,其王尝将数千人入蠕蠕国,欲与大檀相见。入其界百余里,见其部人不浣衣,不绊发,不洗手,妇人舌舐器物,王谓其从臣曰:‘汝曹诳我入此狗国中。’乃驰还。大檀遣骑追之,不及。自是相仇雠,数相征讨。”

③《北史》卷97《西域传》:“疏勒国,在姑默西,白山南百余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里。……其王戴金师子冠。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锡、雌黄、[锦、绵],每岁常供送于突厥。其都城方五里。国内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人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即不育。胜兵二千人。南有黄河,西带葱岭,东去龟兹千五百里,西去鏺汗国千里,南去朱俱波八九百里,东北至突厥牙帐千余里,东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按:“锦、绵”二字,据《魏书》补。

④《魏书》卷102《西域传》:“乌孙国,居赤谷城,在龟兹西北,去代一万八百里。其国数为蠕蠕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郭,随畜牧逐水草。太延三年,遣使者董琬等使其国,后每使朝贡。”

⑤《北史》卷97《西域传》:“渴槃陁国,在葱岭东,朱驹波西。河经其国东北流,有高山,夏积霜雪。亦事佛道,附于嚈哒。”

⑥伊东忠太《支那山西云冈石窟寺》讲:“太武帝即位,先灭夏,平北燕,并北凉,逐吐谷浑,破柔然,威震西域。……盖当时西域诸国悉为佛教国,而其佛教艺术之性质,与大月氏之犍驮罗式同,或属于其系统,……此佛教诸国争来贡于北魏,可证其以犍驮罗式艺术输入后魏。”

浮陀跋摩,此云觉铠,西域人也。幼而履操明直,聪悟出群,习学三藏,偏善《毗婆沙论》,①常诵持此部以为心要。宋元嘉之中,达于西凉。先有沙门道泰,志用强果,少游葱右,遍历诸国。得《毗婆沙》梵本十有万偈,还至姑臧,侧席虚衿,企待明匠。闻跋摩游心此论,请为翻译。时蒙逊已死,子茂虔袭位,以虔承和五年岁次丁丑四月八日,即宋元嘉十四年,于凉州城内闲豫宫中,请跋摩译焉。泰即笔受,沙门慧嵩、道朗与义学僧三百余人,考正文义,再周方讫,凡一百卷。沙门道挻为之作序。②有顷,魏虏托跋焘西伐姑臧,凉土崩乱,经书什物,皆被焚荡,遂失四十卷,今唯有六十[卷]存焉。跋摩避乱西反。不知所终。(《高僧传》卷3《宋河西浮陀跋摩》)

①毗婆沙,即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译为广说、胜说、异说。毗婆沙论,是广解广说经论之意,北天竺五百罗汉各立异义而释发智论。是小乘一切有部的重要论集。

②《出三藏记集》卷10录释道梴《毗婆沙经序》:“《毘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有沙门道泰,……往以汉土方等既备,幽宗粗畅,其所未练,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崄,爰至葱西。综揽梵文,义承高旨。并获其胡本十万余偈。……时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以(乙)[丁]丑之岁四月中旬,于凉城内苑闲豫宫寺,请令传译。……至(丁)[己]卯岁七月上旬都讫,通一百卷。会凉城覆没,沦湮遐境,所出经本,零落殆尽。今凉王信向发中,深探幽趣,故每至新异,悕仰寄闻。其年岁首,更写已出本六十卷,令送至宋台,宣布未闻。”按:该经的今本,即南传60卷,当时迁往北魏平城的凉州僧虽曾研习,但全译本确已零落。据唐长孺《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一文考证,该经的南传,系由所谓“今凉王”的沮渠无讳或沮渠安周,于元嘉二十年(443)或二十一年(444)在西域遣使,取道青海,经岷蜀,携带至江南。我们从汉魏以来,特别是道安、罗什、慧远时代,南北僧人互传新经,以及沮渠氏送经南方的事例,可以看到当时南北间佛教学术交往并未隔绝。

太延三年十月癸丑,雷。(《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十有一月……甲申,破洛那、①者舌国各遣使朝献,②奉汗血马。(《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北史》卷97《西域传》:“[破]洛那国,故大宛国也。都贵山城,在疏勒西北,去代万四千四百五十里。太(和)[延]三年,遣使献汗血马,自此每使朝贡。”按:和,当作“延”,因太和三年朝贡者无破洛那,而始于太延三年。

②《魏书》卷102《西域传》:“者舌国,故康居国,在破洛那西北,去代一万五千四百五十里。太延三年,遣使朝贡,自是不绝。”

三年十二月,京师大风,扬沙折树。(《魏书》卷112《灵征志上》)①

①现存世有此年南朝《韩谦造铜佛坐像》,高29﹒2厘米,日本永青文库藏,见《陶斋吉金录》、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发愿文:“元嘉十四年岁在丑邴朔五月一日,弟子韩谦敬造佛像,愿令亡父母、姨子兄弟,值遇诸佛,常与三宝共会。”该像风格,接近于后赵建武四年(338)、大夏胜光二年(429)两像,只是更为精美。比较北魏早期和云冈石窟早期造像,则显得清秀、俊丽。

插图:韩谦造铜佛坐像

438年戊寅(北魏太延四年,宋元嘉十五年)

四年春三月庚辰,鄯善王弟素延耆来朝。癸未,罢沙门年五十已下。①(《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通鉴》卷123胡三省注:“以其强壮,罢使为民,以从征役。”

四年三月乙未,京师地震。(《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世祖太延四年十月辛酉,北有声如大鼓,西北行。(《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四年十一月丁亥,雷。(《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439年己卯(北魏太延五年,宋元嘉十六年)

夏四月丁酉,鄯善、龟兹、疏勒、焉耆诸国遣使朝献。(《魏书》卷4《世祖纪上》)

六月甲辰,车驾西讨沮渠牧犍,①……九月丙戌,……是日,牧犍与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军门,帝解其缚,待以藩臣之礼。收其城内户口二十余万,仓库珍宝不可称计。……冬十月辛酉,车驾东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②(《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魏书》卷102《西域传》:“初,世祖每遣使西域,常诏河西王沮渠牧犍,令护送。至姑臧,牧犍恒发使导路,出于流沙。后使者自西域还,至武威,牧犍左右谓使者曰:‘我君承蠕蠕吴提妄说,云:去岁魏天子自来伐我,士马疫死,大败而还,我擒其长弟乐平王丕。我君大喜,宣言国中。’又闻吴提遣使告西域诸国,称:‘魏已削弱,今天下唯我为强。若更有魏使,勿复恭奉。’西域诸国,亦有贰者;牧犍事主,稍以慢惰。使还,具以状闻,世祖遂议讨牧犍。”

②《通鉴》卷123:“冬十月辛酉,魏主东还,留乐平王丕及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凉州,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万户于京师。”胡三省注:“《考异》曰《十六国春秋钞》云:十万户”。

释僧朗,①凉州人。魏虏攻凉,城民素少,乃逼斥道人,用充军旅,队别兼之。及轒冲所拟,举城同队。②收登城僧三千人至,军将见魏主所,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③乃复作贼,深当显戮,明日斩之。”至期,食时,赤气数丈贯日直度。天师寇谦之为帝所信,奏曰:“上天降异,正为道人,实非本心,愿不须杀。”帝弟赤坚王亦同谏请,④乃下敕止之,犹虏掠散配役徒。唯朗等数僧别付帐下。及魏军东还,朗与同学中路共叛。阵防严设,更无走处,东西绝壁,莫测浅深,上有大树,旁垂崖侧,遂以鼓旗竿绳系树悬下。时夜大暗,崖底纯棘,无安足处;欲上岸头,复恐军觉。投计悽遑,⑤捉绳悬住,势非支久,共相谓曰:“今厄至矣,惟念观世音耳。”便以头扣石,一心专注。须臾,光明从日处出,通照天地,乃见棘中有得下处;因光至地,还忽暗冥。知是神也,相庆感遇,便就以眠。良久方晓,始闻军众惊觉。⑥将发,而山谷万重,不知出路,惟望日行。值一大虎出在其前,相谓曰:“虽脱虏难,复入虎口。”朗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现光;今遇此虎,将非圣人示路也。”于是二人径诣,虎即前行,若朗小迟,虎亦暂住。至晓,遂得出路,而失虎所在。便随道自进,七日达于仇池,又至梁汉,出于荆州。⑦不测其终。(《续高僧传》卷26《魏凉州沙门释僧朗》)⑧

①此释僧朗,不知是否即凉州高僧释道朗(释慧朗)。《出三藏记》卷8录有凉州释道朗《大涅槃经序》,追忆昙无谶译经过程。

②队,通“坠”,频伽本、大正藏本作“陷”。

③当时北方僧人注重修禅,坐禅多在窟中。大约南方禅僧亦然。《宋书》卷97《夷蛮传》记元嘉年间,建康“有慧严、慧议道人,并住东安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时斗场寺多禅僧,京师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当然,此“窟”非彼“窟”。

④坚,频伽本、大正藏本作“竖”。

⑤悽,频伽本、大正藏本作“慞”。

⑥惊,频伽本、大正藏本作“警”。

⑦仇池,在今甘肃成县西;梁汉,时设梁州汉中郡,即今陕西汉中市;荆州,今湖北襄樊市。按:僧朗等在山中“望日行”七日,到达仇池,其逃脱之地,大约在今兰州至陇西一带。

⑧凉州僧逃亡江南著名者,还有沮渠京声。《高僧传》卷2《晋河西昙无谶传附安阳侯》:“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安阳乃(阅)[锐]意内典,奉持五禁,……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谘问道义。斯那本学大乘,天才秀发,诵半亿偈,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因其梵本,口诵通利。既而东归,向邑于高昌,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转为晋文。及伪魏吞并西凉,乃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初出《弥勒》、《观音》、二《观经》,丹阳尹孟顗,见而善之,深加赏接。后竹园寺慧叡尼,复请出《禅经》。……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谶所出诸经,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①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②象教弥增矣。③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已下者。(《魏书》卷114《释老志》)④

①公元314年,西晋愍帝封张轨为太尉、西平公、凉州牧。345年,前凉张骏分设沙州,领敦煌郡。河西是佛教自西域来华的要道,西晋初竺法护即在敦煌译经;道安《凉土异经录》列59部,79卷,足见河西佛教之盛、之早。后来,凉州刺史张天锡邀西域僧译经;至沮渠蒙逊领有凉土,凉州继前秦、姚秦长安后,更为译经中心。

②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守城的三千僧人,既被掳配役,则在东迁之例。除中途逃脱、死亡者外,大部分应到达代都,从此成为北魏平城时代佛教事业的主体,以及云冈石窟开凿的骨干力量。

③象教,指佛教。《隋书》卷35《经籍志四》:“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

④北魏灭北凉,结束了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北凉亡,则元魏国境直接西域,中西文化交流之路向东延伸到平城。从太武帝遣使西域(435)到孝文帝迁都洛阳(494),以平城为东端的丝绸之路,运行了整整六十年。近年大同多有西域风格的北魏文物出土,其中不乏精美的金银器和玻璃制品,往往来自中亚以西地区。至若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外来文化艺术风格,今天的研究者多以为追踵凉州敦煌模式,此论有一定道理。然而,通过凉州僧传这一间接方式之外,直接来自中亚、印度、西亚艺术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插图:今年大同出土的金银器、玻璃器

十有一月乙巳,刘义隆遣使朝献,并献驯象一。是月,高丽及粟特、渴盤陁、破洛那、悉居半诸国各遣使朝献。①(《魏书》卷4《世祖纪上》)

①《北史》卷97《西域传》:“悉居半国,故西夜国也,一名子合。其王号子[合王],治呼犍。在于阗西,去代万二千九百七十里。太延初,遣使来献,自后贡使不绝。”

440年庚辰(北魏太延六年、太平真君元年⒍,宋元嘉十七年)

真君元年二月,京师有黑风竟天,广五丈余。(《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六月丁丑,魏皇孙濬生,大赦,改元太平真君,取寇谦之《神书》云“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故也。(《通鉴》卷123)

【发愿文】□□太平真君元年,岁在庚」辰,六月廿日,中山魏□□□□」朱怛为亡□□□□」像一躯,」愿母见世□□,寿命延长,将」来之世,龙华树下,一时受法。(《朱怛造石佛像》,见刘建华《北魏泰常五年弥勒铜佛像及相关问题的探讨》)①

①此文,载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该结跏趺坐佛像,灰砂岩质,通高24厘米,1958年河北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征集。磨光素髻,面相长圆,细眉细眼,长耳垂肩,着通肩大衣,背光为圆拱形,正面浅浮雕火焰纹、忍冬纹和莲瓣纹,背面为发愿文。

插图:朱怛造石佛像

刘昞,字延明,敦煌人也。……世祖平凉州,士民东迁,①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世祖诏诸年七十以上听留本乡,一子扶养。昞时老矣,在姑臧。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谷窟,②遇疾而卒。(《魏书》卷52《刘昞传》)③

①关于凉州东迁平城人口,不久经历了再次迁徙。《刘昞传》讲其子“并迁代京。后分属诸州,为城民。”又如,卷45《辛绍先传》:“世祖之平凉州,绍先内徙,家于晋阳。”再如,《高僧传》卷11《宋伪魏平城释玄高》:“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去魏都六百里。”这批凉州民的最终归宿,情况应是多种多样的。《隋书》卷25《刑法志》曰:“自魏、晋相承,死罪其重者,妻子皆以补兵。魏虏西凉之人,没入名为隶户。魏武入关,隶户皆在东魏,后齐因之,仍供厮役。”这种“屈沉兵伍”的情形,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少士人还是逐渐摆脱了奴役身份。《魏书》卷18《太武五王传》云:“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如:太和十四年,李冲奏擢刘昞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中,太保崔光奏免刘昞孙三家。至于献文帝以后的平齐民,迁徙、处境类似。

②本传《校勘记》:“按《晋书》卷94《郭瑀传》云:‘隐于临松[艹+歹+韭]谷,凿石窟而居。’‘[艹+歹+韭]’即‘韭’、‘韮’,临松在凉州西,敦煌东,刘昞死地当即郭瑀隐居之处。”按:韭谷窟,即今甘肃张掖西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马蹄寺石窟。据《东乐县志》记载,郭瑀石室“后人扩而充之,加以佛像。”其窟,多属北魏造像。2003年冬,我慕名前往,因雪不得进山。

③《魏书》卷52《胡叟传》:“凉州虽地居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

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初,刘裕微时,愉不为礼,及得志,愉合家见诛。慧龙年十四,为沙门憎彬所匿。……奔于姚兴。……泰常二年,姚泓灭,慧龙归国。……真君元年,拜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未至镇而卒。临没,谓功曹郑晔曰:“……身殁后,乞葬河内州县之东乡,依古墓而不坟,足藏发齿而已。……”时制,南人入国者皆葬桑乾。晔等申遗意,诏许之。……吏人及将士共于墓所起佛寺,图慧龙及僧彬象赞之。(《魏书》卷38《王慧龙传》)

441年辛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宋元嘉十八年)①

世祖太平真君二年七月,天有黄光洞照。(《魏书》卷112《灵征志下》)

①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现藏有一尊立佛铜像,菩萨状,站四足方座覆盆之上,高18cm。火焰纹大背光,光焰背后刻铭记。铭曰:“大魏太平真君二年正月十五日,弟子张君四人,一为合门大小居家平安,贰造佛像一躯供养。”2004年夏,金申来云冈,我即请视,认定伪赝。

442年壬午(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宋元嘉十九年)

三年春正月甲申,帝至道坛,亲受符箓,备法驾,旗帜尽青。①语在《释老志》。②(《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隋书》卷35《经籍志》:“太武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箓,以为故事,刻天尊及诸仙之象,而供养焉。”

②《魏书》114《释老志》:“真君三年,谦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世祖从之。于是亲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见谦之奏造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经年不成。乃言于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谦之欲要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财力费损,百姓疲劳,无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东山万仞之上,为功差易。’世祖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赞成,难违其意,沉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无成,事既尔,何惜五三百功。’”

【发愿文】大魏太平真君三年」岁次壬午,四月戊寅」朔,十有八日乙未,①永」昌王常侍、②定州常山」鲍(綦)[纂],单宦在台。③减割」身口之储,为父前阱邢」县令、亡母王,造兹石」浮图、《大涅槃经》一部。愿」皇帝陛下享祚无穷」;父身延年益寿,父母」将来生弥勒佛前」;合门眷属,普(家)[蒙]□余」福;子子孙孙,咸受」福庆。(1915年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录《鲍纂造石塔基座铭》)④

①铭文中干支月日,与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不合。按:《魏书》、《宋书》,该年月无明确朔望日期可以参照,而《朔闰表》列真君三年四月朔日为“丁未”,十八日则为“甲亥”。此铭朔日、十八日可以推合,以正援庵先生之误。

②时,明元帝孙拓跋仁,继承父健为永昌王。

③单宦在台,意即孤身一人在京做官。宋洪迈《容斋续笔》卷5曰:“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官军为台军,使者为台使,卿士为台官,法令为台格,需科则曰台有求须,调发则曰台所遣兵。”

④该塔基,砂岩,高10厘米,阔28﹒2厘米。现存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按:鲍纂在平城节衣缩食而造此石浮图,应为武州山砂岩所成。同时,足以说明当时武州山已开山取石,用于佛事建设。这一塔基是现今存世的有纪年的佛雕中,最早的砂岩石刻。从此开始,到云冈昙曜五窟开凿(姑从和平说)不足二十年间,现存散落各地的有纪年的石佛若干尊,有一共同点:即都是砂岩,雕刻风格也都与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相近。而此石浮图与天安元年(466)朔州崇福寺九层千佛石塔,都明确记为平城所造。不能不使人得出如此结论:乃北魏武州山及其石窟寺开凿的产物。否则,无以解释为什么都出现在凉州僧人被徙平城之后,为什么其与云冈风格、凉州风格相似,为什么偏偏都是砂岩?开山刻石,作为产品销售,在印度马土拉地区早有历史,已为先例。而北魏在平城建都,皇宫、市里大规模建设,建筑石材、民用器具的需求,拉动了武州山采石业、石雕业的发展,各地工匠、僧侣特别是凉州三千僧人的到达,佛教的兴盛,必然促成平城石刻佛像、佛塔的出现,同时也就成为这批半奴隶性质的凉州僧侣谋生的一条途径。而此时北中国具备上述条件的砂岩产区,大约只有平城。

插图:鲍纂造石塔基座

【发愿文】太平真」君三年」五月三日,」为亡母」王造□」像一躯。①(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8《石造半跏思惟像》)

①该半跏思惟菩萨像,砂岩,高40厘米。日本国私人藏。观此像,造型丰满,衣饰、背光、双狮,与甘肃诸窟陇西、凉州风格,以及北魏云冈初期造像风格极为相似。石像背面,又有坐禅像,下为铭文。

插图:石造半跏思惟菩萨像

凉州既平,鄯善国以为“唇亡齿寒,自然之道也。今武威为魏所灭,次及我也。若通其使人,知我国事,取亡必近;不如绝之,可以支久。”乃断塞行路。西域贡献,历年不入。后平鄯善,行人复通。①(《北史》卷97《西域传》)

①是年,沮渠无讳据鄯善,北魏通往西域之道被彻底遮断。至真君六年破鄯善,道路复通。

443年癸未(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宋元嘉二十年)

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①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翦凶丑,拓定四边。冲人纂业,德声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飨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②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谓魏国感灵祇之应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魏书》卷108《礼志一》)

①《魏书》卷4《世祖纪下》:“四年……三月……壬戌,乌洛侯国遣使朝贡。”卷100《乌洛侯传》:“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按: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今名嘎仙洞,在大兴安岭北部,1980年由内蒙古文物工作者米文平等发现。

②嘎仙洞壁石刻祝文为:“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少+免],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揃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可敦配,尚飨!东作帅使念凿。”

插图:嘎仙洞及壁刻祝文

宋元嘉中,伪太子晃与大臣崔氏、寇氏不睦,崔、寇谮之。玄高道人有道术,晃使祈福七日七夜,佛狸梦其祖、父并怒,手刃向之曰:“汝何故信谗欲害太子。”佛狸惊觉,下伪诏曰:“王者大业,纂承为重,储宫嗣绍,百王旧例。自今已往,事无巨细,必经太子,然后上闻。”①晃后谋杀佛狸见杀。(《南齐书》卷57《魏虏传》)

①《魏书》卷4《世祖纪下》:“冬十一月,……甲子,车驾至于朔方。诏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世。自经营天下,平暴除乱,扫清不顺,二十年矣。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谢。授子任贤,所以休息,优隆功臣,式图长久,盖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诸朕功臣,勤劳日久,皆当以爵归第,随时朝请,飨宴朕前,论道陈谟而已,不宜复烦以剧职。更举贤俊,以备百官。主者明为科制,以称朕心。’”此诏,又见于《宋书》卷95《索虏传》,较《魏书》为详:元嘉“二十年,焘以国授其太子,下书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世。自经营天下,平暴除逆,扫清不顺,武功既昭,而文教未阐,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军国异容,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授子任贤,安全相附,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成其禄福,古今不易之典也。诸朕功臣,勤劳日久,皆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朝请随时,飨宴朕前,论道陈谋而已,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其令皇太子嗣理万机,总统百揆,更举贤良,以被列职,皆取后进明能,广启选才之路,择人授任而黜陟之。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主者明为科制,宣敕施行。’于是王公以下上书太子皆称臣,首尾与表同,唯用白纸为异。”

【发愿文】太平真君四年,高阳蠡吾任丘村人菀申,①发愿为东宫皇太子造□玉菩萨,②下为父母,一切知识,弥勒下生,龙华三会,听受法言,一时得道。申弟菀霸、菀景、菀恩、菀亮侍佛时,所求如意,常见诸佛。清信士女刘文美、菀景妻侍佛时。(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10《菀申造鎏金铜佛立像》)

①高阳郡蠡吾县,当时属定州,在今河北蠡县、博野县西南。

②该佛像,高53﹒5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铭曰菩萨,实为佛状,盖指弥勒成佛;着通肩大衣,U形出水式衣纹,似有犍陀罗、马土拉双重特征;身躯壮伟,双手有蹼,做说法态。

插图:菀申造鎏金铜佛立像

444年甲申(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宋元嘉二十一年)

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曰:“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①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②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按:当时尚书令刘洁等以求图谶涉嫌谋反,被诛;乐平王丕召日者董道秀,占筮非望,以忧死。盖太武帝因此而下诏。

②姜亮夫《莫高窟年表》曰:“自六朝以来,寺僧多有依附权贵及地方恶霸,以图巩固或扩张其寺院势力之谋,此中盖有政治经济等原因。其大者乃形成叛乱、荒淫、盗窃诸现象。吾人试结合南朝之所谓‘家僧’,唐时之所谓‘门徒’,不难知之。此一事实,为研究佛教与中土政治社会经济诸端所必需注意之一大事。而‘私养’之名,最早见于史者,实始于此。”按:昙曜为北凉沮渠牧犍太傅张潭门师,玄高为北魏太子晃门师,慧崇为尚书韩万德门师,率皆此类,实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身依附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当然以释老之士为师,非只民间,帝王亦奉之为师,如:石勒、石虎之于佛图澄,苻坚之与释道安,姚兴之于鸠摩罗什,乞伏炽磐之于玄高,太武之于寇谦之,文成之于昙曜,冯太后之于昙度,孝文帝之于道登。盖西域早有此俗,中国后代也不乏其例。门客,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依附人口,曾普遍存在。《魏书》卷104《自序》中,魏收言其父“子建客有沙门昙璨及钜鹿人耿显”,昙璨即魏子建家僧。

【发愿文】太平真君五年,岁次」甲申,二月八日□□,①□□」稽首,归诚十方,诸佛弟」子,朱业微□,仰承大圣,」耀昭浊世,护教炳然,」慨[目+广+更]与莫,鬲弗謌﹖□,□」睹尊颜,特□□妙,玄□」湯口,診神首致,令弥劫□,」□车轮迴,为龙水□,覆□」以凭,三宝恳少,化恩」冥亡,用朗前识。故願省所弥,上为」黄陛下,及所生父母,造佰﹖平」佛,通光主□,诸祀敬者,獲」願喻□于太[西+丘],称读皆受辛忝﹖」劫,弘尽一切群品。□」□□□共造□无多以道。(刘建华《河北蔚县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业微石造像》,载1989年第9期《考古》)②

①这篇发愿文,是在刘建华执笔文章基础上的再次辨识。“二月八日”后两字模糊不清,按《二十史朔闰表》应为“癸酉”。

②2004年3月,我与赵昆雨往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热情允视。该石佛坐像,黄褐色细砂岩,通高60.5厘米。佛禅定结跏趺坐,水波纹发髻,面相长圆,细目长眉,白毫深窝,鼻梁挺直,大耳垂肩,嘴略大,双下颏。慈祥和蔼,微显笑意。斜披袈裟,衣纹流畅、线条遒劲。圆拱状大背光,曾涂朱红色;外周环忍冬纹;中环两重化佛,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内环火焰纹,托起圆形项光。主佛两侧,高冠菩萨各一。整体给人感觉,近似于云冈第20窟大佛,而气宇轩昂不能及。显著的区别在于:发髻不同,脸庞方圆、眉线直弯差异。佛座长方形,座雕供养像及大象直鼻龛柱。石佛背面,中央为须弥座式三层塔;两侧各一菩提树,拱抱塔顶;下座部刻铭发愿文。该佛,1982年发现于蔚县黄梅乡榆涧村原石峰寺,而蔚州当地不产砂岩,疑由北魏平城武州山请至。

插图:朱业微石造像、线描图

六月,司徒崔浩奏议:“神祀多不经,案祀典所宜祀,凡五十七所,余复重及小神,请皆罢之。”奏可。①(《魏书》卷108《礼志一》)

①《通鉴》卷124曰:“魏入中国以来,虽颇用古礼祀天地、宗庙、百神,而犹循其旧俗,所祀胡神甚众。崔浩请存合于祀典者五十七所,其余复重及小神悉罢之。魏主从之。”

世祖真君五年八月,华林园诸果尽花。(《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发愿文】太平真君五年,岁在甲申,八月十二日,鱼阳人松居耿崇妻名阳□、耿云、耿镇、耿照卫,为父母□儿,造弥勒尊像,东华化生,一会说法,得无生法忍。①(李玉珉《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载1994年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11卷4期)

①该鎏金铜佛立像,高29厘米,现藏意大利罗马。该像面容较菀申造像更为丰满,身着袒右袈裟,手相、莲座、座床等相同。立像的体形、气度,与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相近。

插图:太平真君五年鎏金铜佛立像

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①……以伪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生……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受戒已后,专精禅律。闻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有外国禅师昙无毘,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高乃欲以己率众,即从毗受法。旬日之中,毘乃反启其志。时河南有二僧,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恣情乖律,颇忌学僧。……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河南王……遣使诣高,卑辞逊谢,请高还邑。……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

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杜超,请高同还伪都。②既达平城,大流禅化。伪太子拓跋晃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枉苦,何由得脱?”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烈威,问:“汝何故信谗言,枉疑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诸臣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诘。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焘因下书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代。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授子任贤,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朕诸功臣,勤劳日久。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更举良贤,以备列职。择人授任,而黜陟之。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上书如表,以白纸为别。

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焘,恐晃纂承之日夺其威柄,乃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事迹稍形,若不诛除,必为巨害。”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敕收高。高先时尝密语弟子云:“佛法应衰,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于时闻者莫不慨然。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既德次于高,亦被疑阻。至伪太平五年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春秋四十有三。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当尔之夕,门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③因闻光中有声云:“吾已逝矣。”诸弟子方知已化,哀号痛绝。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沐浴迁殡。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一都道俗,无不嗟骇。

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去魏都六百里。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仍给六百里马,于是扬鞭而返,晚间至都,见师已亡。悲恸断绝。因与同学共泣曰:“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请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必当照之矣。”言毕,高两眼稍开,光色还悦。体通汗出,其汗香甚。须臾起坐,谓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唯有玄畅当得南度。④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中悔。”言已便卧而绝也。明日迁柩,欲阇维之,国制不许,于是营坟即窆。道俗悲哀,号泣望断。

有沙门法达,为伪国僧正,钦高日久,未获受业。⑤忽闻(怛)[徂]化,因而哭曰:“圣人去世,当复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圣人自在,何能不一现?”应声见高飞空而至,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高曰:“君业重难救,当可如何。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达曰:“脱得苦报,愿见矜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在君。”达又曰:“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还生阎浮。崇公常祈安养,已果心矣。”达又问:“不审法师已阶何地?”高曰:“我诸弟子自有知者。”言讫,奄然不见。达密访高诸弟子,咸云是得忍菩萨。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悉如高言。(《高僧传》卷11《宋伪魏平城释玄高》)⑥

①玄高舅家,约即避乱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的上谷寇氏,与寇讚、寇谦之同族。汤用彤讲:“高本名灵育,又似道教称号,则其母或原奉道者也。”又说:佛法一曰教,二曰理,教理互用,不可偏执。南朝人士偏于谈理,佛道儒之争,辩论虽激烈,但只在理之长短,而常见三教调和之说。北人偏于信教,最重净行,最重昄依,笃教保守,排斥异学,往往因教争而相毁灭也。笔者以为:教争的实质是权与利之争。盖玄高家原本信奉天师道教,高既改从佛教,在寇谦之看来,即为叛道;二人在平城狭路相逢,又形成敌对势力,生死之争成为必然。谦之前曾营救凉州僧众,后却谮杀玄高,虽云政治斗争需要,其中亦或有家族恩怨的隐情。另按:始光元年佛道像碑,造像主魏文朗为北地郡三原县民,与魏灵育(玄高)冯翊郡万年县相邻,都姓魏,都有佛、道信仰,想来不是偶然巧合,值得深究。

②杜超,字祖仁,魏郡邺人,明元帝密皇后之兄,太武帝的母舅也。超行征南大将军,镇邺城,高允为其从事中郎。《魏书》卷4《世祖纪》:太延五年大军伐凉州,“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督平凉、鄜城诸军为后继。”太平真君五年“夏四月乙亥,侍中、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帐下所杀。”五个月后,玄高被杀,大约也由于失去了杜超的庇护。可见,当时释道斗争之激烈。

③北魏玄高事迹,盖玄畅南渡后所述,梁释慧皎选入《高僧传》。玄高被诛“于平城之东隅”的当天,其弟子不知,说明他们习禅的寺院不在城内。禅窟,即高允《鹿苑赋》“凿仙窟以居禅”所指,是僧人坐禅的石窟,不同于一般寺院的禅房。禅房,则修建在寺院静处。《水经注》卷26《淄水》:“阳水东迳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遍驾,迥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闲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禅栖者也。”这种林间禅房,与禅窟属于两种样式的建筑。禅窟,往往仅容一人安坐,今天的云冈石窟、鹿野苑石窟,犹有遗窟。值得重视的是,这条记载表明,当时平城山中已有开凿禅窟、建立塔寺的情况。从大同市现存石窟遗址分布看,俱在西山,武州川(今十里河)谷有焦山、吴官屯、鲁班窑、云冈、晋华宫、青磁窑等,山北有鹿野苑石窟(献文帝建)。玄高习禅的石窟、塔庙,应在武州山。由此反映出:在太武灭法之前,武州山已有开窟坐禅的佛寺建设。

④玄高弟子尚有南渡者,见《高僧传》卷11《宋江陵释僧隐》:“释僧隐,姓李,秦州陇西人。家世正信。隐年八岁出家,便能长斋。至十二蔬食。及受具戒,执操弥坚。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诵》。诵《法华》、《维摩》。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乃负笈从之。于是学尽禅门,深解律要。高公化后,复西游巴蜀,专任弘通。顷之东下,止江陵琵琶寺,谘业于慧彻。彻名重当时,道扇方外。隐研访少时,备穷经律,禅慧之风被于荆楚。”

⑤僧正,即道人统。观此文中对法达的记述,久仰玄高,而未承授教,大约不是凉州沙门,应系平城旧僧。且玄高要求他,依照大乘方等深经进行忏悔,说明法达的学问有所不足或不同。由此而言,在凉州僧侣到来之前,平城佛学的水平并不高。

⑥唐道宣《广弘明集》卷2《元魏书释老志》:“集论者曰:……时有沙门玄高者,空(或作定)门之秀杰也。通灵感众,道王河西,凉平东归,太武信重,为太子晃之师也。晃孝敬自天,崇仰佛法。崔、寇得倖于帝,恐晃摄政,或见危逐,遂密谗于帝,谓有异图,可不先虑。帝乃信之,便幽太子于深宫。帝梦其祖、父执剑怒曰:‘太子仁孝忠诚允著,如何信谗?’帝寤,集朝臣以述之。诸雄伯曰:‘太子无事,枉见幽辱。’帝又信之,以真君五年正月下诏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鸿业,恢隆万代。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授子任贤,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可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更举贤良,以备列职。择人授任,而黜陟之。’其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云云。崔浩又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事迹难明,若不早除,必为巨害。’帝又纳之,即幽太子死之。又收高于平城南缢之,即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尔夜,门人莫知其死,忽有光明绕塔入房,有声曰:‘吾已逝矣。’弟子等奔赴尸所,请告遗诀。高蹶然起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复当如我耳。汝等死后,法当复兴,善自修心,无令后悔。’言已,便卧而绝。”按:道宣所录“真君五年正月诏”,即《宋书》、《南齐书》、《魏书》所载真君四年十一月诏。相对应的史实是:“五年春正月壬寅,皇太子始总百揆。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侍中、建兴公古弼,辅太子以决庶政。诸上书者皆称臣,上疏仪与表同。”(《魏书》卷4《世祖纪下》)。玄高之死,与其联系此诏,毋宁联系当月稍后的禁私养沙门诏,这条诏令确与崔、寇反对佛教势力壮大的思想动机相符。至于恭宗之死,在正平元年(451)六月,时崔浩被诛后一年,道宣误作一谈。

十二月,粟特国遣使朝贡。(《魏书》卷4《世祖纪下》)

445年乙酉(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宋元嘉二十二年)

真君六年二月丙辰,有白龙见于京师家人井中。(《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夏四月庚戌,征西大将军、高凉王那等讨吐谷浑慕利延于阴平白兰。诏秦州刺史、天水公封敕文击慕利延兄子什归于枹罕,散骑常侍、成周公万度归乘传发凉州以西兵袭鄯善。……秋八月……壬辰,度归以轻骑至鄯善,执其王真达以诣京师,帝大悦,厚待之。①……壬寅,高凉王那军到曼头城,慕利延驱其部落西渡流沙,那急追。故西秦王慕璝世子被囊逆军拒战,那击破之,被囊轻骑遁走,中山公杜丰精骑追之,度三危,至雪山,生擒被囊、什归及炽磐子成龙,送于京师。慕利延遂西入于阗国。②(《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北史》卷97《西域传》:“及太武平凉州,沮渠牧犍弟无讳走保敦煌。无讳后谋渡流沙,遣其弟安周击鄯善,王比龙恐惧欲降。会魏使者自天竺、罽宾还,俱会鄯善,劝比龙拒之,遂与连战。安周不能克,退保东城。后比龙惧,率众西奔且末,其世子乃应安周。[其后,魏遣使使西域,道出其国],鄯善人颇剽劫之,令不得通,太武诏散骑常侍、成周公万度归乘传发凉州兵讨之。度归到敦煌,留辎重,以轻骑五千渡流沙,至其境。时鄯善人众布野,度归敕吏卒不得有所侵掠,边守感之,皆望旗稽服。其王真达面缚出降,度归释其缚,留军屯守,与真达诣京都。”《通鉴》卷124云:“度归留军屯守,与真达诣平城,西域复通。”

②《北史》卷97《西域传》:“于阗国,……去代九千八百里。其地方亘千里,连山相次,所都城方八九里。部内有大城五,小城数十。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土宜五谷并桑、麻。山多美玉。有好马、驼、骡。其刑法,杀人者死,余罪各随轻重惩罚之。自外风俗物产,与龟兹略同。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尚,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图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跣处,双迹犹存。于阗西五百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俗无礼义,多盗贼,淫纵。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真君中,太武诏高凉王那击吐谷浑慕利延,慕利延惧,驱其部落渡流沙。那进军急追之,慕利延遂西入于阗,杀其王,死者甚众。”

插图:和田寺院考古发现的于阗国佛塑

释玄畅,姓赵,河西金城人。①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祸将及畅,虏帅见畅而止之曰:“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获免。仍往凉州出家。本名慧智,后遇玄高,事为弟子。高每奇之,事必共议,因改名玄畅,以表付嘱之旨。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唯畅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②路由(岱)[代]郡、上谷,东跨太行。路经幽、冀南转,将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虏骑追逐,将欲及之,乃以杨枝击沙,沙起天闇,人马不能得前。有顷沙息,骑已复至,于是投身河中,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以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靡不诚验。坟典子氏,多所该涉。至于世伎杂能,罕不必备。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终古以来,未有宣释。畅乃竭思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畅其始也。又善于《三论》,为学者之宗。宋文帝深加叹重,请为太子师,再三固让。……迁憩荆州,止长沙寺。时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③畅刊正文字,辞旨婉切。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西适成都。初止大石寺,乃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④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遂有终焉之志。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以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齐兴。正是齐太祖受锡命之辰,天时人事,万里悬合。时傅琰西镇成都,钦畅风轨,待以师敬。……琰即具以表闻,敕蠲百户以充俸给。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征请。河南吐谷浑主,遥心敬慕,乃驰骑数百,迎于齐山。值已东赴,遂不相及。至齐武升位,司徒文宣王启自江陵,⑤旋于京师。文惠太子又遣征迎,既敕令重叠,辞不获免。于是泛舟东下,中途动疾,带患至京。倾众阻望,止住灵根,少时而卒,春秋六十有九。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⑥即窆于钟阜独龙山前。临川献王立碑,汝南周颙制文。”(《高僧传》卷8《齐蜀齐后山释玄畅传》)

①金城,郡名,十六国时在今兰州西北。

②按:《高僧传》记玄高真君五年九月死,明年闰五月玄畅南下,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元嘉二十二年确是闰五月。玄高“法灭”,乃太武帝全国灭佛的前奏;这里慧皎将玄畅南逃的原因,误与真君七年的灭法混为一谈。

③《出三藏记集》卷2:“《念佛三昧经》,六卷,宋大明六年译出,或云《菩萨念佛三昧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或云《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大明六年译出。右二部,凡七卷,宋孝武时,西域沙门功德直至荆州,沙门释玄畅请于禅房译出。”另外,《出三藏记集》卷11录有江陵(荆州)玄畅《诃梨跋摩传》。

④按:玄畅精通鸠摩罗什《三论》,得关中之盛学;讲释《华严经》,肇南学之始;刊正《念佛三味经》,显禅学之根底;画金刚密迹神像,亦佛教早期禅僧之基本功。观玄畅学业与南朝之尊礼,则知玄高道术。诚如《高僧传》卷11《宋江陵释僧隐》所谓:“玄高法师禅慧兼举”。由此,玄高在平城及武州山的作为,亦可推想。今人或谓:北僧重禅业,略义理。考诸玄高、玄畅、昙曜等人生平,未必如此。究其原因,盖因北朝无系统的僧人传记,而由南人撰写的佛史,对于北方高僧固有许多不明与偏见。

⑤齐文宣王,即萧子良。

⑥齐永明二年(484),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则知玄畅逃离平城时,年仅30岁。然《高僧传》卷13《齐上定林寺释法献》又附一“玄畅”,似为同一人。其文曰:“献以永明之中,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分任南北两岸。畅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惠太子奉为戒师。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畅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时畅与献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与武帝共语,每称名而不坐。后中兴僧钟于乾和殿见帝,帝问钟(如)[所]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何所称,(正)[预]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兴,不见其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及晋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玄等,皆欲使沙门尽敬,朝议纷纭,事皆休寝。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而寻竟不行。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帝曰:‘畅、献二僧,道业如此,尚自称名,况复余者。挹拜则太甚,称名亦无嫌。’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自畅、献始也。畅以建武初亡,春秋七十有五。献以建武末年卒,与畅同窆于钟山之阳。”

《贤愚经》十五卷。右一部合十五卷,宋文帝世,凉州沙门释昙觉,一云慧觉,共威德于于填得此经梵本来。①当元嘉二十二年,于高昌国天安寺译。②见《宋齐录》。(《历代三宝记》卷9)③

①觉,各本作“学”;威,它本或作“成”;于填,即于阗。僧祐《出三藏记集》卷9《贤愚经记》:“十二部典,盖区别法门。旷劫因缘,既事照于本生;智者得解,亦理资于譬喻。《贤愚经》者,可谓兼此二义矣。河西沙门释昙学、威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于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集也。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学等八僧随缘分听,于是竞习胡音,折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闻。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既而逾越流沙,赍到凉州。于时沙门释慧朗,河西宗匠,道业渊博,总持方等。以为此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翻,则贤愚之分也。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曰贤愚焉。元嘉二十二年,岁在乙酉,始集此经。京师天安寺沙门释弘宗者,戒力坚净,志业纯白。此经初至,随师河西,时为沙弥,年始十四,亲预斯集,躬睹其事。洎梁天监四年,春秋八十有四,凡六十四腊,京师之第一上座也。唯经至中国,则七十年矣。祐总集经藏,访讯遐迩,躬往谘问,面质其事。宗年耆德峻,心直据明,故标讲为录,以示后学焉。”

②高昌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20余公里,为通往天山北路的重镇。《魏书》卷101《高昌传》:“汉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并居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皆置太守以统之。去敦煌十三日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地多石碛。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多蒲萄酒。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国中羊马,牧在隐僻处以避寇,非贵人不知其处。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铁勒界也。”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余众逐高昌太守而据有其地,称凉王。460年,柔然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太和二十一年(497),高昌王马儒向北魏遣使朝贡。其后,麴氏为王,朝贡不断。

③按照僧祐《贤愚经记》所述,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对《贤愚经》流入中土的简述有误。一是释慧朗,盖即沮渠氏河西高僧释道朗,那么该经在太武帝灭凉之前已至中华;二是元嘉二十二年,即北魏真君六年,应系经到南朝的时间;三是经传南朝,与建康天安寺沙门释弘宗有关,非高昌有“天安寺”;四是既云《贤愚经》是释慧朗定名,应属河西译经。

惠始……太延中,临终于八角寺,……遂瘗寺内。至真君六年,制城内不得留瘗,乃葬于南郊之外。始死十年矣,开殡俨然,初不倾坏。送葬者六千余人,莫不感恸。中书监高允为其传,颂其德迹。惠始冢上,立石精舍,图其形像。经毁法时,犹自全立。(《魏书》卷114《释老志》)

446年丙戌(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宋元嘉二十三年)

三月,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①徙长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师。(《魏书》卷4《世祖纪下》)②

①《南齐书》卷57《魏虏传》:“初,佛狸讨羯胡于长安,杀道人且尽。”《隋书》卷35《经籍志》:“后魏时,太武帝西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歼灭。自余征镇,豫闻诏书,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②《魏书》卷4《世祖纪下》:“夏四月甲申,车驾至自长安。戊子,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世祖即位,富于春秋。既而锐志武功,每以平定祸乱为先。虽归宗佛法,敬重沙门,而未存览经教,深求缘报之意。及得寇谦之道,帝以清净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时司徒崔浩,博学多闻,帝每访以大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常谓虚诞,为世费害。帝以其辩博,颇信之。会盖吴反杏城,①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便室,见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帝既忿沙门非法,浩时从行,因进其说。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又诏曰:“彼沙门者,假西戎虚诞,妄生妖孽,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有私养沙门者,皆送官曹,不得隐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沙门身死,容止者诛一门。”②

时恭宗为太子监国,素敬佛道。频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罪。今罢其道,杜诸寺门,世不修奉,土木丹青,自然毁灭。如是再三,不许。③乃下诏曰:“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妄假睡梦,事胡妖鬼,以乱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无此也。夸诞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暗君乱主,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以来,代经乱祸,天罚亟行,生民死尽,五服之内,鞠为丘墟;千里萧条,不见人迹,皆由于此。朕承天绪,属当穷运之弊,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一切荡除胡神,灭其踪迹,庶无谢于风氏矣。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④门诛。虽言胡神,问今胡人,共云无有。皆是前世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强之徒,⑤接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至使王法废而不行,盖大奸之魁也。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是岁,真君七年三月也。恭宗言虽不用,然犹缓宣诏书,远近皆豫闻知,得各为计。⑥四方沙门,多亡匿获免,⑦在京邑者,亦蒙全济。金银宝像及诸经论,大得秘藏。而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

始谦之与浩同从车驾,苦与浩诤,浩不肯,谓浩曰:“卿今促年受戮,灭门户矣。”后四年,浩诛,备五刑,时年七十。浩既诛死,帝颇悔之。业已行,难中修复。恭宗潜欲兴之,未敢言也。佛沦废终帝世,积七八年。然禁稍宽弛,笃信之家,得密奉事,沙门专至者,犹窃法服诵习焉。唯不得显行于京都矣。(《魏书》卷114《释老志》)⑧

①《通鉴》卷124:“魏民间讹言‘灭魏者吴’,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诸种胡争应之,有众十余万。”

②这条诏令,实是本纪中真君五年正月戊申“禁私养沙门诏”的简写。按:真君六年十一月癸未,太武帝西征盖吴、薛永宗;七年二月丙戌(初二),幸长安;三月遂有灭佛之举。期间,没有发布或重申此诏的可能和必要。大约由于魏收仓促撰史,不加甄别,插叙失当。

③太武帝二月抵达长安,留台三月即发布灭佛诏令,期间,远隔千里,恭宗虽曾驿递上表谏止,但不可能多次往复。魏收盖将真君五年以来恭宗的奏章,统而言之于此。甚是不妥。

④太武灭佛诏中,禁“造形像、泥人、铜人”,虽应包括石刻佛像,但未明确指出,说明当时石佛的雕造不是主流,石窟建设也尚未盛行。平城武周山,此前或有玄高等来自凉州禅僧坐禅的简易禅窟及寺院,却绝对不能与后来雕饰奇伟、华丽的石窟寺同日而语。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始于云冈石窟建设,以后风行大江南北近千年。其原因,既是受到当时西方佛教石窟造像的影响,更是针对太武灭法事件的一种变本加厉的反动。

⑤刘元真,汤用彤先生考为西晋清谈名士。

⑥《隋书》卷35《经籍志四》:“后魏时,太武帝西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歼灭。自余征镇,豫闻诏书,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⑦《高僧传》卷7《宋寿春石磵寺释僧导》:“释僧导,京兆人。十岁出家,从师受业。……迄受具戒,识洽愈深,禅律经论,达自心抱。姚兴钦其德业,友而爱焉,入寺相造,乃同辇还宫。及什公译出经论,并参议详定。导既素有风神,又值关中盛集,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乃著《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后宋高祖西伐长安,擒获伪主,荡清关内,既素籍导名,乃要与相见。……高祖旋旆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临别谓导曰:‘儿年小留镇,愿法师时能顾怀。’义真后为西虏勃勃赫连所逼,出自关南。中途扰败,丑虏乘凶,追骑将及,导率弟子数百人遏于中路,谓追骑曰:‘刘公以此子见托,贫道今当以死送之,会不可得,不烦相追。’群寇骇其神气,遂回锋而反。义真走窜于草,会其中兵段宏,卒以获免,盖由导之力也。高祖感之,因令子侄内外师焉。后立寺于寿春,即东山寺也,常讲说经论,受业千有余人。会虏俄灭佛法,沙门避难,投之者数百,悉给衣食。其有死于虏者,皆设会行香,为之流涕哀恸。”东山寺,见《水经注》卷32《肥水》:“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迳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五层,屋宇闲敞,崇虚携觉也。”

⑧《法苑珠林》卷79《感应缘·魏崔皓》:“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任崔皓邪佞谄谀,崇重寇谦[之],号为天师。残害释种,毁破浮图,废弃法祀。时诸臣佥曰:‘康僧感瑞,太皇创寺,若也除毁,恐贻后悔。’又于后宫内掘地得一金像,皓乃秽之,阴处尤痛,叫声难忍。太史卜曰:‘由犯大神故。’于是广祈名山,多赛祠庙,而屏苦尤重,内痛弥甚。有信宫人,屡设谏曰:‘陛下所痛,由犯释像。请祈佛者,容可止苦。’皓曰:‘佛为大神耶?试可求之。’一请便愈,欣庆易心。乃以车马迎康僧会法师,请求洗忏,从受五戒,深加敬重也。太武皇帝方知寇谦阴用邪误,乃加重罚,以置四郊,埋身出口,令四衢行人皆用口厕,以尽形命。徒党之流并皆斩决。至庚寅年,太武遭疾,方始感寤。兼有昙始白足禅师来相启发,生愧悔心。即诛崔皓。到壬辰岁,太武帝崩,孙文成立,即起浮图。毁经七年,还兴三宝。至和平三年,昭玄都统沙门释昙曜,慨前凌废,欣今再兴,故于北台石窟寺,集诸僧众译经传,流通后贤之徒,使法藏住持,千载不坠。”按:道世此文,记述错乱,仅供参阅。

先是,沙门昙曜有操尚,①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灭,沙门多以余能自效,还俗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魏书》卷114《释老志》)

①《高僧传》卷11《宋伪魏平城释玄高传附昙曜》:“时,河西国沮渠茂虔时,有沙门昙曜,亦以禅业见称,伪太傅张潭伏膺师礼。”《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7《北凉录三》引《御览》曰:“张潭,字元庆,武威姑臧人也。为和宁令,政以德化为本,不务威刑。民有过者,读《孝经》及忠臣孝子传训导之。百姓爱之如父母,号曰慈君。”

447年丁亥(北魏太平真君八年,宋元嘉二十四年)

三月,河西王沮渠牧犍谋反,伏诛。徙定州丁零三千家于京师。(《魏书》卷4《世祖纪下》)

真君八年五月,北镇寒雪,人畜冻死。是时为政严急。(《魏书》卷112《灵征志上》)

十二月,鄯善、遮逸国并遣子朝献。(《魏书》卷4《世祖纪下》)

大月氏国,都賸监氏城,①在弗敌沙西,②去代一万四千五百里。北与蠕蠕接,数为所侵,遂西徙都薄罗城,去弗敌沙二千一百里。其王寄多罗勇武,③遂兴师越大山,南侵北天竺。自乾陁罗以北五国,④尽役属之。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⑤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北史》卷97《西域传》)

①賸,《魏书》卷102《西域传》作“卢”,《校勘记》疑是误衍。

②《魏书》卷102《西域传》:“弗敌沙国,故肸顿翕侯,都薄茅城,在钳敦西,去代一万三千六百六十里。居山谷间。”《法显传》:“从揵陀卫国南行四日,到弗楼沙国。佛昔将诸弟子游行此国,语阿难云:‘吾般泥洹后,当有国王名罽腻伽,于此处起塔。’后罽腻伽王出世,出行游观时,天帝释欲开发其意,化作牧牛小儿,当道起塔。王问言:‘汝作何等。’答言:‘作佛塔。’王言:‘大善。’于是,王即于小儿塔上起塔,高四十余丈,众宝挍饰。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佛钵即在此国。”

③寄多罗,亦为中亚王国名,原为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游牧部落。古代西方称之为匈尼特人、寄多罗匈人、匈卡人和贵霜人。约在五世纪初占领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北史》卷97《西域传》记作:“小月氏国,都富楼沙城。其王本大月氏王寄多罗子也。寄多罗为(匈奴)[蠕蠕]所逐,西徙。后令其子守此城,因号小月氏焉。在波路西南,去代一万六千六百里。先居西平、张掖之间,被服颇与羌同。其俗以金银钱为货。随畜牧移徙,亦类匈奴。其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自佛塔初建计,至武定八年,八百四十二年,所谓‘百丈佛图’也。”按:富楼沙,即布路沙布罗,在今白沙瓦。

④乾陁罗,即犍陀罗,《法显传》称揵陀卫,《魏书》、《北史》作乾陁、乾陁罗,《大唐西域记》为健驮罗。《法显传》:“揵陀卫国,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处。佛为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金银挍饰。此国人多小乘学。”《北史》卷97《西域传》:“乾陁国,在乌苌西,本名业波,为嚈哒所破,因改焉。其王本是敕勒,临国己二世矣。好征战,与罽宾斗,三年不罢,人怨苦之。有斗象七百头,十人乘一象,皆执兵仗,象鼻缚刀以战。所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也。”

⑤寄多罗商人到平城,并烧制琉璃的具体时间不明,姑系是年。

插图:近年大同市北魏墓出土的五色玻璃

448年戊子(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宋元嘉二十五年)

二月……徙西河离石民五千余家于京师。(《魏书》卷4《世祖纪下》)

夏五月甲戌,以交趾公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镇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①(《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魏书》、《北史》西域传,记真君六年万度归破鄯善,掳其王真达诣平城,当年封韩拔为鄯善王。

六月……丁卯,悦般国遣使求与王师俱讨蠕蠕,①帝许之。(《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魏书》卷102《西域传》:“真君九年,遣使朝献。并送幻人,称能割人喉脉令断,击人头令骨陷,皆血出或数升或盈斗,以草药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须臾血止,养疮一月复常,又无痕瘢。世祖疑其虚,乃取死罪囚试之,皆验。云中国诸名山皆有此草,乃使人受其术而厚遇之。又言:其国有大术者,蠕蠕来抄掠,术人能作霖雨、狂风、大雪及行潦,蠕蠕冻死漂亡者十二三。是岁,再遣使朝贡,求与官军东西齐契讨蠕蠕。世祖嘉其意,命中外诸军戒严,以淮南王他为前锋,袭蠕蠕。仍诏有司,以其鼓舞之节,施于乐府。自后每使贡献。”

秋八月,……成周公万度归千里驿上,大破焉耆国,其王鸠尸卑那奔龟兹。①……十有二月,诏成周公万度归自焉耆西讨龟兹。②(《魏书》卷4《世祖纪下》)③

①《北史》卷97《西域传》:“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其王姓龙,名鸠尸毕那,……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太武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鸠尸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难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太武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帝省讫,赐司徒崔浩书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书称美。遂命度归镇抚其人。初鸠尸卑那走山中,犹觊城不拔,得还其国。既见尽为度归所克,乃奔龟兹。龟兹以其婿,厚待之。”

②《北史》卷97《西域传》:“太武诏万度归率骑一千以击之,龟兹遣乌羯目提等领兵三千距战,度归击走之,斩二百余级,大获驼马而还。……自后每使朝贡。”

③《魏书》卷110《食货志》:“成周公万度归西伐焉耆,其王鸠尸卑那单骑奔龟兹,举国臣民负钱怀货,一时降款,获其奇宝异玩以巨万,驼马杂畜不可胜数。度归遂入龟兹,复获其殊方瑰诡之物亿万已上。”《通鉴》卷125曰:“由是诸胡咸服,西域复平。”按:此后西域各国使节、商人、僧侣往来平城不断。本书详录太延以降14年间凿通西域的过程,下面收录北魏平城时代与西域各国的交通往来,目的是揭示云冈石窟佛教艺术与西方的直接传承关系。

九年,谦之卒,葬以道士之礼。先于未亡,谓诸弟子曰:“及谦之在,汝曹可求迁录。吾去之后,天宫真难就。”(《魏书》卷114《释老志》)

449年己丑(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宋元嘉二十六年)

秋七月,浮图沙国遣使贡献。……十有一月,龟兹、疏勒、破洛那、员阔诸国各遣使朝献。(《魏书》卷4《世祖纪下》)

时间岁讨蠕蠕。是秋九月,上复自将征之,所捕虏凡百余万矣。①(《魏书》卷105《天象志三》)

①《通鉴》卷125:“自是柔然衰弱,屏迹不敢犯魏塞。”

450年庚寅(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宋元嘉二十七年)

二月……是月,大治宫室,皇太子居于北宫。①车驾遂征悬瓠,②益遣使者安慰境外之民,其不服者诛之。③(《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南齐书》卷57《魏虏传》:“佛狸破梁州、黄龙,徙其居民,大筑郭邑。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墙,门不施屋,城又无壍。南门外立二土门,内立庙,开四门,各随方色,凡五庙,一世一间,瓦屋。其西立太社。佛狸所居云母等三殿,又立重屋,居其上。饮食厨名“阿真厨”,在西,皇后可孙恒出此厨求食。……可孙,昔妾媵之。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北丝绵布绢库土屋一十余间。伪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酤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太官八十余窖,窖四千斛,半谷半米。又有悬食瓦屋数十间,置尚方作铁及木。其袍衣,使宫内婢为之,伪太子别有仓库。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闭]坊搜检,以备奸巧。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山边别立父祖庙。城西有祠天坛,立四十九木人,长丈许,白帻、练裙、马尾被,立坛上,常以四月四日杀牛马祭祀,盛陈卤簿,边坛奔驰奏伎为乐。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及其《国记》,于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长丈余,以充用。……自佛狸至万民,世增雕饰。正殿西筑土台,谓之白楼。万民禅位后,常游观其上。台南又有伺星楼。正殿西又有祠屋,琉璃为瓦。宫门稍覆以屋,犹不知为重楼。并设削泥采,画金刚力士。胡俗尚水,又规画黑龙相盘绕,以为厌胜。”

②《宋书》卷72《文九王传》:“索虏大帅托跋焘南侵陈、颍,遂围汝南悬瓠城。行汝南太守陈宪保城自固,……虏多作高楼,施弩以射城内,飞矢雨下,城中负户以汲。又毁佛浮图,取金像以为大钩,施之冲车端,以牵楼堞。城内有一沙门,颇有机思,辄设奇以应之。”

③《宋书》卷95《索虏传》:“焘虽不克悬瓠,而虏掠甚多,南师屡无功,为焘所轻侮。与太祖书曰:‘……取彼亦不须我兵刃,此有能祝婆罗门,使鬼缚彼送来也。’”按:胡三省《注》:“天竺国有婆罗门,善呪术。”既然太武帝有印度婆罗门僧随军,想必当时平城也有居止者。而云冈石窟第7、8窟门壁,竟亦雕刻婆罗门教神像,以为护法神。另,《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云:“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高洋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

插图:云冈第8窟拱门东壁的鸠摩罗天、西壁的摩醯首罗天、第7窟拱门骑牛的三头湿婆?

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郄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始浩与冀州刺史赜、荥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赜。三人别祖,而模、赜为亲。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赜。模谓人曰:“桃简正可欺我,何合轻我家周儿也。”浩小名桃简,赜小名周儿。世祖颇闻之,故诛浩时,二家获免。浩既不信佛、道,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像。浩大笑之,云:“持此头颅不净处跪是胡神也。”(《魏书》卷35《崔浩传》)

静轮宫,魏神[鹿+加]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水经注》卷13《㶟水》)

九月辛卯,舆驾南伐。……十有一月辛卯,至于邹山。……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十有二月……淮南皆降。(《魏书》卷4《世祖纪下》)

451年辛卯(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正平元年⒍,宋元嘉二十八年)

正平元年春正月……丁亥,舆驾北旋。是月,破洛那、罽宾、①迷密诸国各遣使朝献。②(《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北史》卷97《西域列传》:“罽宾国,都善见城,在波路西南,去代一万四千二百里。居在四山中,其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三百里。地平,温和,有苜蓿、杂草、奇木、檀、槐、梓、竹。种五谷,粪园田。地下湿,生稻。冬食生菜。其人工巧,雕文刻镂,织罽。有金、银、铜、锡,以为器物。市用钱。他畜与诸国同。每使朝献。”

②《北史》卷97《西域传》:“迷密国,都迷密城,在者至拔西,去代一万二千六百里。正平元年,遣使献一峰黑橐驼。其国东有山,名郁悉满,山出金玉,亦多铁。”

三月己亥,车驾至自南伐,饮至策勋,告于宗庙。以降民五万余家分置近畿。①赐留台文武所获军资生口各有差。(《魏书》卷4《世祖纪下》)

①《通鉴》卷126胡注:“近畿,谓环平城千里之地。”

佛狸已来,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初,佛狸讨羯胡于长安,杀道人且尽。及元嘉南寇,获道人,以铁笼盛之。后佛狸感恶疾,自是敬畏佛教,立塔寺浮图。①(《南齐书》卷57《魏虏传》)

①姜亮夫《莫高窟年表》提出,徐州云龙山兴化寺大石佛开凿于是年。有宋苏辙《栾城集·魏佛狸歌》为证:“魏佛狸,饮泗水,黄金甲身铁马棰,睥睨山川俯画地,画作西方佛名字。卷舒三军如使指,奔驰万夫凿山觜,云中孤月妙无比。青莲湛然俛下视,击钲卷旆抽行营。北徐府中军吏喜,度僧筑室依云烟,俯窥城郭众山底。兴亡一瞬五百年,细草荒榛没孤垒。”另,贺铸《和张谋甫游石佛山诗》序云:“《南北史彭城图经》: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南侵,至瓜步,筑宫驻跸,声欲渡江。……明年春,旋师渡淮,复留连徐方,再旬始北去,在彭城南五里,因山鑱佛,高十丈许。”按云龙山,《新唐书》及新旧《五代史》称作“石佛山”。大佛为半身坐像,高三丈二尺。既曰“画作西方佛名字”,当为弥陀佛。寺中崖壁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太和十年(486)。